阴津华教授荣获全球卓越成就奖:打造儿童代谢健康管理的“中国范式”
“全球卓越成就奖(Global Excellence Achievement Award)”是由国际知名学术组织IAFED设立,旨在表彰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社会影响力及职业道德等四大维度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团队。奖项覆盖医疗健康、人工智能、环境可持续、社会创新等关键领域,设有“科学创新奖”“行业引领奖”“社会影响力奖”等多个子类别,评选标准严苛、国际影响广泛。2022年度评选中,来自中国的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专家、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阴津华教授脱颖而出,凭借其在儿童肥胖与糖尿病早期识别与干预方面的前瞻性技术创新与广泛应用,荣膺2022年度“代谢性疾病诊断与风险评估科学创新奖”。
一、以专业成就定义领域高度:科研成果广受学界与业界双重肯定
阴教授自2006年以来已在《Diabetes & Metabolism Journal》《BMC Public Health》等国内外Q1级学术期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超过40篇,总引用次数已超过300次,充分展现了其在代谢性疾病研究领域的学术领导力。其中《Insulin resistance determined by HOMA and association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among Chinese children and teenagers》一文被引用69次,成为国内外儿童代谢疾病研究的重要文献依据。
在应用技术方面,阴教授原创研发的三项核心系统——《内分泌代谢疾病数据远程监测分析系统V1.0》《远程智能预警平台V1.0》《肥胖糖尿病风险评估智能系统V1.0》,实现了儿童代谢疾病从数据采集、风险评估到干预决策的全链条智能化管理。
二、助力构建中国首个儿童肥胖代谢分型体系,推动国家级标准落地转化
在“⼉童⻘少年肥胖不同代谢类型的精准识别和预警新体系的建⽴及应⽤”这一国际罕见的大型研究项目中,阴津华教授作为主要技术贡献者,凭借其在智能评估系统领域的原创成果《肥胖糖尿病风险评估智能系统V1.0》,深度参与了项目的研究设计、代谢指标体系构建及核心技术平台开发工作。她推动建立了中国首个基于脂肪因子、胰岛素抵抗、血糖血脂等多维代谢特征的儿童肥胖精准分型模型,科学划分代谢健康型肥胖(MHO)与非健康型肥胖(MUO)等关键表型,为我国儿童代谢性疾病的个体化干预和早期管理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该项目在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相关代谢标志物检测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并实现临床应用,研究成果直接支撑了《中国儿童代谢健康型肥胖的定义与筛查专家共识》《中国儿童肥胖评估、治疗和预防指南》的发布,填补了国内儿童代谢型肥胖管理标准的空白,并在国际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凭借在该项目中的关键贡献,阴教授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奖项充分肯定了她在推动中国儿童肥胖精准防控体系建设中的创新引领作用。
三、多维推进代谢疾病基础研究与技术转化,成果斐然
在担任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期间,阴津华教授聚焦糖尿病与儿童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系统推进基础研究与诊断技术革新。她主导建立了人脂肪细胞原代培养平台,参与构建了脂联素与瘦素单克隆抗体库及系列检测系统,首创脂因子唾液无创检测方法,获国家专利与山西省科技进步奖多项。
此外,阴教授深度参与“北京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队列(BCAMS)”研究,提出了青少年胰岛素抵抗与脂因子比值的评价标准,并持续探索FGF21在肥胖病理中的机制,为儿童代谢疾病早筛与干预提供了前瞻性理论支持。她还主持Shp2脂肪细胞敲除小鼠模型研究,揭示肥胖致病新机制,相关工作已获多项科研基金资助。
阴教授长期致力于代谢疾病的智能识别与早期干预系统构建,研发出多项原创技术成果并在国内实现广泛转化应用,推动制定了多项国家级临床指南与管理标准,填补了行业空白。其参与作为主要技术贡献人的“中国儿童肥胖代谢分型体系”项目,更被誉为精准医疗在儿科领域的标志性探索。评审团指出,阴教授的研究不仅具备高度的科学前瞻性和公共健康价值,也展现出强大的全球适应性和推广潜力,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中国经验”在儿童代谢健康管理方面的成功范例。
评审委员会在综合考量“专业成就、创新性、社会影响力与道德操守”四大维度后,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专业成就方面,阴教授拥有逾十五年的科研积累,在《Diabetes & Metabolism Journal》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总引用次数逾300次,推动构建了中国首个儿童肥胖代谢分型体系,并推动发布了多项国家级指南,成果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与长期行业影响。
在创新性方面,阴教授原创研发了三项智能诊疗系统(包括《肥胖糖尿病风险评估智能系统V1.0》等),构建起儿童代谢性疾病从动态监测到风险分型、个体干预的全链条数据化管理框架。
在社会影响力方面,阴教授的研究成果为推动中国儿童代谢性疾病精准防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中国范式”,填补国内空白,并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与认可,直接助力于公共健康体系的优化与均衡。
在道德操守方面,阴教授始终秉持医学科研的伦理规范,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公益性应用,推动国家儿童慢病管理体系建设,体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专业使命感。
正如评审委员会所指出:“阴教授的工作不仅是一次技术创新,更是一次系统性健康治理能力的跃升,她在全球公共健康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具备跨文化、跨系统的普适价值与战略意义。”(记者:齐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