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正文

智能船舶的脉搏,由他定义——王川荣膺“2024年度智能船舶维修技术创新成果奖”

2024-12-17 14:47   来源: 互联网

记者:许诺之会场的灯光聚焦于讲台中央。当“王川”这个名字从主持人口中缓缓念出时,现场报以热烈掌声。一位在智能船舶维修领域长期深耕的技术专家,就此登上“2024年度智能船舶维修技术创新成果奖”的最高领奖台。奖项的金属边沿在聚光灯下反射着光芒,那是对他近十年钻研与实践最沉稳的肯定。

这是一场全国性评选活动,共吸引来自高校研究所、船厂技术中心、海运企业等61项技术成果参与申报,涵盖智能感知、预测维护、远程诊断等关键赛道。作为该奖设立以来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届,最终由王川凭借“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船舶维修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V1.0”拔得头筹,斩获一等奖。

评审委员会指出,王川的系统在数据驱动逻辑、工程实操验证与未来拓展能力方面实现了高度均衡,尤其在航行中设备故障预测与应急维修决策支持方面,系统性能超过现有市场主流方案,已在数个沿海港口完成试点部署,显示出极强的工程落地能力和技术延展价值。

站上领奖台时,王川的发言简单却极具穿透力:“一项技术如果不能减少哪怕一个小时的停航时间,就无法真正赢得船员的信任。智能,不是标签,而是责任。”

这句话也许更像是一名工程师的信念独白,但它恰恰说明了他为何能在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王川并非横空出世,他长期主导一线设备状态评估与维修模型研发,强调“技术必须服从场景逻辑”,这让他的系统格外“接地气”,并具备持续演进的生命力。

王川在接受现场采访时回忆,他曾在东海某海域随船记录设备异常状态超两周,仅为验证一个模型的鲁棒性。这种对技术的执念在业界并不多见,却是其成果令人信服的根本原因。他说:“我不是去造概念,而是想把维修从‘事后修复’推进到‘预测调控’。”

今年的其他参赛项目也同样精彩。例如来自天津大学团队的“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船舶结构疲劳监测系统”,强调构件级微裂纹识别机制;另有来自南通某船企的“远程实时发动机健康评估终端”,主打云端数据传输的优化。但这些项目大多在“决策逻辑层”仍倚重传统工程师经验,未能在算法驱动层形成闭环。

王川的系统在技术架构上采取“状态感知-数据建模-维修推荐”三级体系,且强调每一次维修完成后的数据再反馈入模型迭代中。他说:“维护系统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技师,得能学、能记、能适应。”

从场景复现的角度,王川的技术优势也体现在船厂实际作业流程的细致模拟。我们了解到,该系统已被引入舟山某大型造修船企业的船舶远程诊断模块中。在今年10月的一次突发轴承异常案例中,正是这套系统提前36小时预测出隐患,使得维修从应急抢修转为预调维护,节省成本超百万元。

评审团成员、同济大学船舶信息工程系教授范启航评价称:“王川不仅在理论层面展示了理解力,更重要的是他具备将系统推向应用一线的扎实能力。”

他获得这个奖项并不让人意外,令人期待的是他的下一步。他在会后透露,团队已经开始着手V2.0版本的规划,重点是引入多源异构数据并优化远程通信适配模块,同时强化与美国加州理工等研究机构的合作,拓展系统在极地航线中的适应性。

记者注意到,尽管获奖现场几度被行业媒体围堵追问,他始终不愿将自己标榜为“引领者”。他说:“我只是有幸站在了问题的前沿。如果没有我们那个团队在东海港口连续三个月的数据清洗,我的算法也只是公式。”

或许这正是王川最动人的地方——在高速旋转的技术赛道上,他用步步踏实换来结果;在争鸣激烈的行业前沿,他始终把目光投向实用价值。

“智能船舶,不只是智能设备的拼图,更是认知体系的升级。”他轻声说完这句后,便走向了正在等他的开发团队。他们说,还要赶一版系统年终调试进度报告。

这是属于工程师的节奏。奖项虽已授予,但他的航程,仍在继续。

责任编辑:慧琳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第一科技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